家风是映照人格的镜子,亦是-一个人品行的源头活水。“宽厚利他、诚信”牟三爷用温润的家风深深滋养着牟氏后人,平凡中透出重义的豪情,淳朴中闪现利他的光芒。
“啊?祖祖长过虱子,因为不爱干净吗?”“当然不是了,傻丫头,是因为他助人为乐嘛。”
善意·缘起
每当回忆起慈祥的祖祖,奶奶讲的这件小事便首先浮现。
那是个冬日的傍晚,老路街边一名衣不蔽体的乞丐打破了赵家山的宁静。
村里人对他指指点点,询问着来历。瘦小的他冻得瑟瑟发抖,青紫干裂的嘴唇诉说着这一-路的艰辛。
祖祖见状,没说几句,就把他带回了家。原来,因为饥荒,十岁的他出门乞讨已经一个多月了,沿途以天为盖,以地为铺,野果喝溪水填饱肚子。
数九寒天的夜里,祖祖不忍心这小乞丐再露宿天幕之下,打定主意要收留还未成年的他。招呼着小乞丐进[门]的同时,让他的儿媳妇,也就是我的奶奶赶紧端点热粥和咸菜给孩子。
困难的上世纪七十年代,人民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,连同城里人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种着庄稼的乡下人都吃不饱饭,日日也食不果腹。那个时日里,祖祖、祖奶奶和爷爷奶奶四口人一个月也仅有几十斤粮度日。饭菜囫囵下肚,爷爷看着小乞丐脏脏的脸蛋逐渐恢复了血色,满是笑意。
因为一路流浪,小乞丐衣衫褴褛、头发打结、满脸污渍。祖祖又张罗起热水,让他赶紧洗澡,还拿出自己的干净衣服让他换上。
然而,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老屋,是厨房也是客厅,是卧室也是猪圈,更是四口人勉强度日的唯一居所。 加上小乞丐,家里就有五口人了,奈何并不富裕的家庭里不仅只有一间房,铺着谷草的单薄床铺也只有两张。把老伴安排到邻居家借宿,祖祖自己便和这乞丐娃同盖一床被,同睡一张床。
翌日,待小乞丐恢复了气色,祖祖才送他出门。临了还不忘塞上两毛钱,把自家好不容易攒下的碎米分了些给他带上,叮嘱他说:“娃娃, 端端走,快回家,莫让父母担心你。”望着小乞丐的身影消失在了路的尽头,祖祖这才安心地回家去。
不久之后,家里人身上竟然了都有了虱子,就连来串门]的大姑妈也不例外。起初大家都以为是大姑妈的儿子骑了牛,惹来虱子全家传染,招来训斥一片。后来祖奶奶百般回忆才想起,虱子定是这小乞丐带来的,不免埋怨了几句。而祖祖却批评她说:“勿以恶小而为之 ,勿以善小而不为”既然是帮助别人,何必在意得失。看着这么小的孩子风餐露宿,我不忍心,惹几个虱子又算得了什么?
善意·传承
艰苦岁月里,有心亦无力,无力更无财,自保尚不易,“兼济天下”更是天方夜谭。我的祖祖“牟三爷”却是个例外,乡里邻亲, 谁家有苦难,只要三爷知道哪怕是闻,想方设法都要帮把手。
雪中送炭三九暖,视若无睹腊月寒。其实,祖祖牟三爷品行中的“利他”也极富感染力,因为他的以身作则, 这种可贵的品质也成为了牟家后人的行为典范:一位远房的表叔,因为常年受到祖祖“牟三爷”的帮助,收养了一名上门乞讨的孤儿,并凭借自己的力量将孤儿抚养成人,将牟三爷这份“利他”的善意传递得更远。
后来的很多年,每每有人乞讨行至赵家山,一定都会到牟家走一遭。矜贫救厄的牟家美名远扬,即便再困难的时日,面对有苦难的人,祖祖总会想办法帮一把拉一把。于是“有困难,找三爷”的俚语也就这样在赵家山传开了。
善意·家风
忠厚传家远,诗书继世长。
良好家风是阳光,呵护幼树可参天;良好的家风是空气,与人滋养给人启示。爱做好事的祖祖身上的那种“善良”那种“利他”,对于牟氏后人来说自然也是一份值得珍藏的财富,值得传颂的宝贵家风。
关于“牟三爷”,家乡人都知道“有困难,找三爷”;
关于“牟三爷”,仁义、利他、担当、坚韧是不变的人生信条;
关于“牟三爷”,还有很多感人至深的家风故事。
我是牟洛君,“牟三爷” 品牌第四代传承人,那些关于三爷的家风故事,让我慢慢讲给你听。